——《史记》人物述评之黄帝
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,所以中国人世世代代自称为炎黄子孙。黄帝被尊称为“华夏始祖”。
黄帝,复姓公孙,名轩辕,有土德之瑞,土为黄色,所以号称黄帝。他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,居五帝之首。住在轩辕之丘,所以号轩辕氏。曾建都于有熊,亦称有熊氏。黄帝有二十五子,嫘祖是他的正妃,相传尧、舜、禹、皋陶、伯益、汤等均是他的后代。
黄帝的诞辰据传是农历三月初三。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,以姬为姓,约公元前2698年即位,当时只有20岁,以此推算,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。《史记》载,黄帝一生下来就很聪明,有灵性,出生没多久就会说话,幼年时显得十分敏捷,智慧过人,少年时期诚实勤奋,成年后很有远见,对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很强。黄帝在20岁时即位,有非凡的才能,卓越的成就,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基业,成为中华文明的始祖。
黄帝的正妃叫嫘祖,为西陵氏之女,首创种桑养蚕之法,史称嫘祖始蚕。她与黄帝生玄嚣和昌意二子。黄帝死后葬在桥山,他的孙子昌意之子即位,就是帝颛顼。颛顼死后,玄嚣的孙子高辛即位,就是帝喾。帝颛顼和帝喾都是很有名望和作为的天子,深受世人爱戴。
黄帝一生戎马倥偬,征战疆场,为华夏部落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。他征服炎帝,杀死蚩尤,征服东夷及九黎部落。最著名的就是阪泉之战和逐鹿之战。
黄帝习武强兵,英勇善战,治民有方。传说上古时期,神农氏的统治力量渐渐衰弱,天下诸侯相互攻伐,残害百姓。当时,黄帝在中原,炎帝在西方,蚩尤在东方,成鼎足之势。于是,黄帝就率领部落居民习武练兵,讨伐那些不来朝贡,不归顺天子而作乱的诸侯,使天下很多诸侯都臣服。可是,炎帝却想率部落侵犯诸侯,黄帝就征讨他。为了打败对手,黄帝用多种策略治理部落。他修德立业,练武强兵;播五谷,使民有食;抚民众,考察四方国土,了解民情民心;训练熊罴貔貅䝙虎等猛兽用来作战。黄帝与炎帝在阪泉的郊野打仗,经过多次战斗,黄帝最终打败了炎帝,征服了炎帝部落。阪泉之战,形成了炎黄部落联盟,自此,黄帝取代了炎帝成了黄河流域的霸主,为统一大业奠定基石。
蚩尤是上古时期九黎氏族部落首领。传说蚩尤有八只脚,三头六臂,铜头铁额,刀枪不入,善于使用刀、斧、戈作战,不死不休,勇猛无比。蚩尤进入华北地区后,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。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,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,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“九隅”,即“九州”。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,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。黄帝就从诸侯征兵,率领军队同蚩尤作战。黄帝在三年中与蚩尤打了九仗,都未能获胜。最后黄帝与蚩尤在涿鹿的郊野决战,在大将风后、力牧的帮助下,最终捉住了蚩尤并杀了他,统一了中原部落,在涿鹿山下建都。战后,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,随即在泰山之巅,会合天下诸部落,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,告祭天地。突然,天上显现大蚓大蝼,色尚黄,于是他以土德称王,土色为黄,故称作黄帝。从此诸侯尊轩辕为天子,取代了神农氏。
黄帝一生征伐,迁徙往来,居无定所。对于凡是不归顺的诸侯,他就去征讨,一旦平定了叛乱后,很快就离开。一路上逢山开路,遇水架桥,披荆斩棘,十分辛苦,从来没有安宁的休息过。在征战中,他向东曾到达东海,登上丸山和泰山;向西到达崆峒,登上鸡头山;向南到过长江,登上熊山和湘山;向北驱逐过荤粥,在釜山上与诸侯合验符契,在逐鹿的山脚下建都。黄帝设官职,官名以云命名,称作云师。设置左右大监,监督各诸侯国。
黄帝统治时期,天下和顺。他在位时,播种百谷草木,大力发展农业生产,始制衣冠、建舟车、制音律、创医学等。
黄帝祭祀天地山川鬼神,获上天赐予的宝鼎,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。祭祀、获鼎、封禅,这些都是国之大事。黄帝一生功绩卓著。他制定历法,测阴阳变化,预知节气日辰;指导民众按季节播百谷,驯养鸟兽蚕虫;教导民众做事勤身劳力,有节度的使用水木资源。他谈生论死,讲世之存亡兴衰之道。他兴文字,作干支,制乐器,创医学。因此,黄帝被称为中华文明的始祖。
黄帝陵古称“桥陵”,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。现陕西黄陵县黄帝陵,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,是黄帝衣冠冢,号称“天下第一陵”。
文/高令亚 图/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