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《史记》人物述评之周文王
西伯昌,即周文王姬昌,古公亶(dǎn)父(fù)的孙子,公季的儿子。西伯即位五十年,积累善行,笃行仁义,礼贤下士,南征北战,受天命而称王,死后谥号文王,即周文王。
周的始祖是后稷,名弃,是帝喾(kù)的儿子。弃的降生有一段传奇的经历。弃的母亲叫姜原,是帝喾的元妃,有邰(tái)氏的女儿。她有一次到野外,看见巨人的脚印,心里一阵高兴,想去踩它,一踩上它就觉得腹中在动,像怀孕似的,一年后,生下了孩子。姜原认为这个孩子不吉利,就把他扔到一个窄巷里,但不论是牛是马从他身边经过时都绕道而走,不踩踏他。于是,又把他扔到了树林里,正赶上树林里人多,所以又挪个地方把他扔到沟渠的冰上。当时有鸟飞下来,用翅膀覆盖在他身上,垫在他身下。姜原觉得很神奇,就又把他抱回家养大成人。由于起初想把他扔掉,就取名弃。弃小时候就有高远的伟人志向,游戏时喜欢种麻、豆之类庄稼,成年后自然就喜欢耕种,根据土地特性,种植不同的谷物,人们都仿效他。尧帝举任弃任农师的官,让他教给民众种庄稼。舜赞赏他,把弃封在邰,以官为号,称后稷,以姬为姓。
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亶父。古公有太伯、虞仲两个儿子,后又与妃子太姜生下小儿子季历。季历娶太任为妻,生下姬昌。古公觉得姬昌有圣贤气象,是将来能成大事的人,于是想让季历继位便于把王位传给姬昌。古公去世后,季历继位,即公季。公季继承了古公的治国之道,行仁义,得民心,诸侯归服于他。公季死后,儿子姬昌继位,就是西伯。
西伯在位,积善行德,礼贤下士。他遵循先祖后稷、公刘的大业,效法古公、公季的风范,笃行仁德,尊老爱幼。为了接待贤士,有时到了中午都顾不上吃饭,归附他的贤士很多,像太颠、闳(hóng)夭(yāo)、散宜生、鬻(yù)子、辛甲大夫等。伯夷、叔齐在孤竹国,听说西伯仁德,两人商量投奔西伯。西伯能受命称王,成就大业,与贤士辅佐是分不开的。西伯曾因为崇侯虎向纣王告密,被囚禁在羑(yǒu)里,多亏手下闳夭等人把搜求到的美女、骏马、珍奇宝物献给商纣王,使纣王开心。这样纣王不仅放了西伯,还赐给他弓箭斧钺,能够随时征讨其他诸侯。
西伯有仁慈之心,能隐忍负重。纣王残暴,为惩罚犯人发明了炮烙之刑,就是让犯人在铜柱上行走,下面用火烧,犯人受不了就掉到火盆里被烧死。西伯觉得这太残忍了,于是,主动的把洛西之地献给纣王,请求他废除炮烙之刑,结果纣王就答应了。这样,西伯的仁慈之心传遍天下。
有这样一件事,更能体现西伯的仁德。当时,虞国和芮国的人发生争执不能决断,就一起到周国来,准备找西伯评判。当进入周国国境后,发现种田的人都互让田界,人们都有谦让长者的习惯,他们还没有见到西伯,就已经很惭愧了,于是说:“人家周国人正是以我们所争的为耻,还去找西伯做什么,不过自取其辱罢了!”于是各自回国,都把田地让出后离开了。诸侯们听说了这件事,都说:“西伯恐怕就是那承受天命的君王。”得道者昌,失道者亡。诗人称颂西伯,说西伯就在裁决虞、芮两国争讼之事那年受天命而称王的。
西伯南征北战,相继征服了犬戎、密须、耆(qí)国,征讨邘、崇侯虎等,为周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,为周朝打下了基业。古公居住在岐下,建城郭都邑,至西伯时,从岐下迁都至丰地。
西伯的成功再次说明了人心的重要。君王仁德贤明,任用贤士,爱护百姓,才能得到万民拥戴。
周文王五十年(前1056年),驾崩,享寿九十七岁,葬于毕原(西周王陵位于今陕西岐山县凤凰山南麓)。 公元前1046年,嫡次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 ,追谥姬昌为文王。
文/高令亚 图/网络